当前位置:首页读书笔记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写在前面

经过长期的沉淀,在不断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的同时,我发现我对沟通这块相比于同龄人还是有所欠缺,那就系统性的补习一下。直接结合课程开始,如果不超预期时间我会在进行修改。

 

序章·沟通的底层逻辑

在正式学习沟通训练营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沟通的底层逻辑,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算是沟通高手?一次什么样的沟通算是成功的沟通?

1、 什么样的人算是沟通高手?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沟通高手就是跟谁都能说得来,把谁都能哄得很开心,也就是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而如果一个人不太会说话,不善言辞,比较内向,那就肯定成为不了一个沟通高手。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绝对不是!

先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面前有两个人,一位众所周知城府很深,沟通时相当委婉;另一位简单直接,诉求和目标都会坦诚告知。如果你有机会选择一个合作者,你会选哪一位?后一位,对吗?为什么?因为他简单、好合作。

所以说如果别人不需要做大量的心理准备,就可以跟我直接沟通交流。那就意味着,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枢纽。

成功的沟通,并不是建立在多说话和说漂亮话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能不能和他人形成信任关系的基础上。

真正的沟通高手,是坦诚、透明,大家更愿意合作的人,而不是舌灿莲花、能讨好别人的人。所以,老实人也能会沟通,只要我们学会正确的沟通方法,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取得别人的信任,用我们的真诚来打动别人。

2、什么样的沟通算是成功的沟通?

沟通是个无限游戏,只要我们没有关闭可能性的沟通,那么这个游戏就能一直进行下去,都算是成功的沟通。

得到训练营无限游戏

举个例子,假如你今天是一个销售人员,去向一个客户进行推销,但是被客户无情地拒绝了,而且是无法挽回地拒绝了。请问这次沟通失败了没有?

用话术的观点来看,是失败了,因为我的推销话术没起作用。但是如果用无限游戏的观点来看,只要你会说这么一句话,你的沟通就可以继续。这句话就是:

“好的,您不需要,我就不再对您做推销了。但是不好意思,我想占用您一分钟的时间,我想诚恳地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您为什么不满意?您给我提提要求,我们下次做得更好。”

这一句话带上,这次销售虽然失败了,但是你和对方仍然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沟通。因为虽然你们没有在物品上成交,但是你们在心理上成交了。你们建立了一种良性的沟通关系,那就是请教者和帮助者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用无限游戏的视角来沟通,而且在任何场景下,你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沟通。

在无限游戏的视角下,沟通从来都不会失败,我们只是可以努力地去建立一个又一个新的沟通。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更能理解刚才说的,沟通恰恰不是漂亮的话术,而是建立信任关系。因为话术是在表演,你要的是一个完美的定格姿势,和别人对你的喝彩。

但沟通不是,假设某次沟通中,你突然有句话说得不太得体,如果用话术的观点来看,完了,沟通结束了,因为我的表演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无限游戏的角度来看,其实没关系,因为沟通来日方长。

所以,良好的沟通不在于此刻,而在于未来要面对的所有时间;良好的沟通也不是你和对面这个人之间的事,而是你和整个世界之间的事;良好的沟通不在于你是否能达成眼前的目的,而在于你能否不断地自我塑造。

3、总结

沟通的本质是达成共识,内在核心是透明和真诚,因为只有透明和真诚才能获得信任;沟通并非是一次两次这样的特定场景,而是一场无限游戏,这意味着只有有可能性,沟通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无非是一个又一个新的沟通,这样,沟通就不再只是一个点,而是拉成了一条线,甚至结成了一张网。

一、先听再说:画好三个框,沟通不用慌

训练营的第一课是怎样成为倾听的高手。

先举几个例子,测试一下你是不是一个倾听的高手。

假设,有这么一个新员工叫小杨,领导突然给小杨打电话:“小杨,你现在忙吗?”请问,领导到底是什么意思?他是想考察一下小杨的工作量,还是想给小杨安排新的工作?

第二个例子,小杨给领导汇报完工作,领导说:“哎呀小杨,你这个思路挺有意思,可以去试试。”请问,领导的意思,到底是能试,还是不能试?

第三个例子,我们换个场景,离开办公室。假如小杨去相亲,对方问他:“你们互联网公司,加班肯定很辛苦吧?”请问,对方是想关心一下小杨,还是好奇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情况,还是嫌弃小杨加班太多?

咱们在脑子里思考一下,假如自己是小杨,会怎么反应呢?

领导问:“你现在忙吗?”如果小杨就按字面意思回答:“我在忙什么忙什么。”那领导肯定会觉得,我问一句你说十句,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接我给你布置的新任务?

但如果小杨回答说:“不忙不忙。”那也不合适,因为这个领导要是小心眼一点就会想:诶,什么时候问你都不忙,你这工作量不饱和呀!

你看,一句话的含义,肯定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这时候,领导其实想问的是啥?

他其实想问的不是:“你现在忙不忙?”而是问:“你现在对我有空吗?”

所以,在这个场景中,小杨只有一种回复是正确的,那就是五个字:“领导,您请讲。”内涵是:“无论我忙不忙,我对您不忙。”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

领导说:“你这个思路挺有意思,可以试试。”
让试,还是不让试?

当然是不让啊。如果他真的觉得可以的话,肯定会说:“靠谱,支持你,赶紧去干吧。”当领导说可以试试的时候,就是在说:“我也没辙,也没想法,你实在没办法了,你自己去试试吧。”

第三个例子,相亲对象问你:“加班辛不辛苦?”

问这句话的时候,对方其实想知道的是另外一件事,就是:“你有时间投入给亲密关系吗?如果两人继续发展,你是一个认真投入的人吗?”

听懂了这个意思,小杨才会知道,想要促成这段关系,那加班不加班的事根本不用多聊,而是要聊聊自己对于生活的憧憬,和自己的生活方式。

发现了吗?要完全听懂对方的意思,其实很难。这要求你要有最基本的社会经验,还要对当下的语境有所判断,要能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更重要的是,是要听懂对方接下来的期待。
那怎么才能听懂他人的弦外之音呢?脱不花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结构化倾听

1、结构化倾听

结构化倾听就是当对方表达的时候,你作为倾听者,在接收到信息之后,要习惯性地做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头脑自动地画上三个格子,分别放三个东西:

第一 ,对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第二, 对方提供了什么事实;
第三 ,他对我有什么样的期待。

1.1 情绪

情绪,就是我们那些心理感受的外在表现。高兴、难过、兴奋、生气、失望、焦虑,这些都是情绪。但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通常都不会直接地表达,说“我很生气”,“我很焦虑”,而是会把情绪隐藏在我们的话语里面。

比如女朋友说:“你为什么总是忘记我们的纪念日?”男生就会很生气:“我哪有总是?我不就是去年忘了一回?”

这其实就是没有识别出来女朋友在表达一种情绪。她想表达的是:“因为你忽略了我,我很生气,也很难过。”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不是跟对方辩论事实真相,而是安抚对方的情绪。

1.2 事实

那什么是事实呢?和情绪刚好相反,那些可考证,可追溯,不受主观判断影响的内容,表达的才是一个事实。

一段话如果能用4个W(who 何人、when 何时、where 何地、what 何事)来还原出实际场景,那大概率是事实。相反,如果没有这些要素,仅仅是从“我觉得”,“我判断”,“我认为”这样的主观推论出发的,那大概率就不是事实。

1.3 期待

最后,我们结合情绪和事实,来判断对方的期待。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我是一名客服,接到一个电话,用户说收到的货有破损,很生气地打电话投诉。
如果我笼统地去听,就会被对方暴跳如雷的情绪所误导。那我作出的反应是什么?是一直跟客户道歉:“您别生气,您别着急。”这种沟通当然是没用的,因为我没有听懂他真正的意思,我不懂他的期待。我越说“您别生气”,对方就会越生气。

但是,如果我学习过结构化倾听,我就知道脑子里面打三个格:
事实是对方收到了一个破损的商品;
情绪是他很生气,也很着急;
他对我的期待是:他收到了一个破损的商品,期待我赶紧给换个货,最好还能补偿他的损失。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一直跟他纠缠在情绪上了,道完歉,立即跟上一句:“我马上给您补发一个新的商品,并且,我们会同步发您一个小礼品,希望能弥补一点点您的损失。”

通过结构化倾听,从对方说的话中发现对方表达了什么情绪,说了什么事实,从而挖掘对我们的期待,这样我们才能听出对方的真实期待,并且作出正确的反应。

2、反向叙述

大部分时候,只要我们梳理完了事实和情绪,基本上应该能判断出来对方的期待。但有的时候,对方就说了一两句话,这里边信息量实在太少,我们就很难分辨出来他内心的真实意图,那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使用反向叙述来挖出更多的信息。

反向叙述就是按照前面结构化倾听听到的信息,遵照自己理解的逻辑,把事实重新描述一遍,让对方做个确认。

2.1 第一步,响应情绪

这一步是个排雷的过程。我们在沟通中,之所以会搞不清楚对方到底想要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情绪的阻隔。我怎么把情绪从对方身上剥离出来呢?
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最坦坦荡荡的方式,其实就是点破和承认对方的情绪。这一招虽然简单,但特别有效。

2.2 第二步,确认事实

挖掘信息,主要就在这一步。我们可以先把听到的事实,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您刚说了这几点,我的理解是……不知道我的理解对吗?”

如果你的理解是正确的,你的反述是准确的,那对方就会给你个肯定的确认,如果不对,那他就会补充更多的新信息进来。这是一般情况。

还有的时候,对方表达的信息,我们可能压根就没有听懂。这个时候,不要逃避,你可以用一系列提问的技巧来追问一下,比如:“您能跟我再展开讲讲吗?”

甚至,你可以再诚恳一点,直接说:“不好意思啊,这里我没有听太明白,您能再跟我说说吗?”

2.3 第三步,明确行动

按照前面理解的所有信息,把对方的期待,翻译成接下来的明确行动,让对方清晰地感受到,“嗯,这人确实听懂了,而且行动计划也是对的。”

举个例子,怎么使用反向叙述来挖出更多的信息。

假设小杨是人力资源部的员工。领导问他:“你这绩效方案做了这么久了,怎么还没弄好?”

小杨可真是个愣头青,对着领导说:“没有很久啊,周一领的任务,我已经做了80%了,咱们不是说好下周一对吗?”

如果是这样回答的话,这个沟通就算是完了。虽然小杨说的是事实,领导也没法指责,但肚子里肯定憋了一肚子火。

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回答呢?我们用结构化倾听一下,领导这话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情绪是什么?“这么久了,怎么还没弄好?”显然,领导是着急了。

事实是什么?事实是,这份方案的任务是三天前领导安排下来的,当时约定的是下周一要验收,现在是周四,已经完成了80%,确实没有很久。

这个时候,就要结合情绪和事实,来推导领导的期待了。他期待什么?

如果是职场经验比较丰富的同学,可能现在已经猜出来了。但如果你经验不够丰富,还需要跟对方确认一下。来,我们反向叙述一下。

第一步,先响应对方的情绪。“不好意思,是我一直没汇报进度,让您着急了。”

“着急了”,这是接纳对方的情绪。

说完这句,不要恋战,立马进行第二步——确认事实:

“领导,我已经完成80%,有些小细节还没有完善进去,我先跟您确认一下,这份绩效方案重点考虑哪些地方呢?”

领导会说:“最近营运调整要配合绩效方案,没有绩效就没法开展调整。”这个时候,我们就听明白了。领导的着急,是因为他等着你的工作结果,才能开始他自己的工作。

那领导的期待是什么?他不是觉得你超时间了,他是想让你提前交,这样他的工作好开展,但是没有直接说。那赶紧明确接下来的行动:

“好的领导,我最快速完成。我再针对最近的情况微调一下,做一份最适合现在营业情况的绩效方案。你看,我们提前一下,明天下午四点,我们可以进行方案讨论吗?”

这就是反向叙述的作用,当信息不全的时候,就需要跟对方反述一遍,挖掘出更多的隐含线索,才能判断出对方真实的期待。

一个倾听高手,自己听懂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得把“我已经听懂了”这个信号,也传递给对方,让对方可以和你达成共识。

3、总结

倾听的时候,要结构化倾听,要把对方的信息按照事实、情绪和对方的期待来进行分类处理。

当对方信息比较少的时候,要用反向叙述的方式,追问、挖掘出更多信息线索。

反向叙述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三步骤来走:先响应情绪、再确认事实,最后明确行动。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听懂对方隐含的信息,还要让对方明白我们确实听懂了。

学完这一课,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理解了倾听的技巧:结构化倾听。以前和别人聊天谈话的时候,总是听不明白对方想要表达什么,被别人带到情绪里面去,猜测别人心里是怎么想的,然后想办法纠正自己的措辞,导致沟通没完没了,没有取得满意的沟通结果。

现在在和别人对话的时候,我会首先用结构化倾听的方式,在脑子里放三个框,分清哪些是情绪、哪些是事实,以及对方的期待。从而有的放矢,不在情绪上过多的纠缠,响应事实和期待,从而解决问题。

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二、听话听音:你能听懂别人没说出来的意思吗?

上节课学习的是怎么用结构化倾听的方式,听懂对方的真实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听听那些隐藏在对方语言之外的意思。

先举一个例子,假设小杨头上有两个领导,都很重要。那跟领导汇报方案的时候,其中一个领导说:“小杨,我没什么意见了,你去问问王总的意思。”

看到这里,我们用结构化倾听一下,领导是什么意思?小杨这时候应该怎么回应他?

你发现了吗?没有标准答案。

在这个场景里,说这话的领导性格不一样,两个领导之间关系不一样,领导和小杨的关系不一样,这句话的意思都可能不一样。

不同的人,能接受的沟通风格可能完全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直截了当,有的人喜欢委婉一点。只有摸清楚了对他有效的那种沟通风格,那我们的沟通效率才能大大提高。

1、不同的人的沟通风格

我们可以把不同的人分为四种类型:控制型、表现型、谨慎型和温和型。

为了方便记忆和使用,我们用四种动物形象来标注一下——老虎、孔雀、猫头鹰和考拉。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人,都可以归到这四类里面去。

老虎 孔雀
猫头鹰 考拉

1.1 老虎

老虎型,也就是控制型这种类型的人。这种人厉害、强势、有力量。这类人很好观察,因为他们的特点很明显,而且也很外露,就是能打仗,但是掌控欲很强。

在观察一个人是不是老虎型人的时候,有两个小技巧。

一个是注意听他的沟通特点。这类人在表达的时候,特别习惯说祈使句,就是下指令。说话非常直接,不太会说客气话。

第二个观察的小技巧,就是咱们平时出去吃饭、喝咖啡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啪”一把就把菜单抓起来了,那这个人通常就是老虎型的人。

1.2 孔雀

孔雀型,指在人群中特别爱表现的那类人。孔雀的特点是:努力开屏,展现自己,高度地在意感受。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孔雀型,基本上就是两个方法:一个就是自来熟,跟任何一个陌生人见面,很快就能跟人打成一片,像熟人一样亲热地去聊天。

另一个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特别愿意跟别人有肢体接触,他们的社交距离感特别地弱,还没怎么熟悉,就可以挎着你的肩膀去食堂吃饭。

1.3 猫头鹰

猫头鹰型,做事很严谨,在平时的沟通风格上,也会比较慢热,会先花大量的时间来观察,观察周围的人或者事,不急于表态。

识别猫头鹰的方式,猫头鹰型的人特别迷恋流程,他们会不自觉地对所有看起来很严谨的流程充满尊敬,特别守规矩。

1.4 考拉

考拉型,这类人的特点就是缓慢、温和、友好、不抢戏。

考拉相对被动,不会主动和别人拉近关系。他一点攻击性都没有,你怎么弄,我都行,我随便。

考拉挂在嘴边最多的词就是“随便、我都行、听你们的”。

以上四种类型,老虎和孔雀是主动型的,老虎的动机是掌控局面,孔雀也很主动,但他没有主持意识,他只是要表现我,取悦你。猫头鹰和考拉都是被动型,考拉的动机是我不得罪任何人,不给任何人添麻烦,猫头鹰的动机是我要拿到足够的证据,我才决定我要怎么做。

我们能遇到的几乎所有人,基本上都能分在这四个类型里。当然从严谨的角度来讲,其实还有第五种人,叫作均衡型。通常也会有一种动物去概括他,叫作变色龙型。这种人没有固定的风格,他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

2、怎么与不同类型的人沟通

怎么跟不同类型的人,用对他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呢?

2.1 怎么跟老虎类型的人沟通

第一,老虎不喜欢多个回合。在和老虎型的人沟通时不要磨磨唧唧,争取一个回合就把问题说明白。

第二,你要给到他足够的掌控感,别让他觉得你是个沟通的黑箱。如果领导是个老虎,那你让他知道你的工作进度就非常重要,因为他会因为失控而感到抓狂。

第三,老虎是一个目标感特别强的人。老虎型的人说话比较直接,在表达的时候一定有他的目标。

2.2 怎么跟孔雀类型的人沟通

孔雀在沟通中,也好“对付”,也不好“对付”。

好对付,只要充分表达对他的喜爱,就能让一个孔雀特别满意。

为什么说也不好对付呢?因为我们如果只是单纯地搞关系的话,夸一夸,表达喜爱就够了。但难就难在很多时候,我们还得干事,得达成目标。那对孔雀就得费点劲了,你得不断地哄着他前进。

2.3 怎么跟猫头鹰类型的人沟通

跟猫头鹰型的人沟通,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主动。而且要尽可能地给他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供他做出判断。

猫头鹰型的人看起来特别难沟通,表态不太积极,不赞美别人,脸上还没有笑模样。看起来吓人,其实他们特别好沟通,因为他们特别遵守自己的规则和规矩,你只要了解他的规则,就很容易跟猫头鹰达成沟通

2.4 怎么跟考拉类型的人沟通

考拉型的人是一个特别需要别人去维护的类型,因为他可能每分钟都在内心呐喊:“我好害怕,我压力好大,我好焦虑。”但与此同时,他也会微笑着跟你说:“都行,你定。”

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办法团结考拉,主动去维护他的利益,不要让他在变化中做决策,而且尽可能地减少变化对他的影响,你就能团结他。

2.5 让自己成为一个均衡型的人

当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要用他们最舒服、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跟他们进行沟通;但是每当回到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修炼,变得更均衡,让自己成为一个均衡型的人。

3、总结

学完这节课,感觉掌握了一套人际交往的摩斯密码。我们可以把不同的人分成四种类型,老虎型、孔雀型、猫头鹰型和考拉型,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我们用对他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取得满意的沟通效果。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一直以为人的类型主要就是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的人不爱说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别人交往很少;外向型的人朋友众多,在哪都很容易成为焦点。

听完这节课后,我意识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划分有很大的区别,面对不同的人,我们要根据对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我们要求同存异,同时以尊重为前提,不要带着偏见,用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

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三、你能让不友好的人好好说话吗

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结构化倾听,听懂对方的意思,听出隐藏的期待,并且通过有效的确认,让对方知道我们确实听明白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假设这场沟通中,对方是心存善意的,咱们自己是具备沟通能力的,双方是一起奔着解决问题去的。

但我们都知道,在真实社会中,人们之间肯定不会都是带着诚意进行沟通的。

假设,对方没有那么善意,我们该怎么办呢?又或者,对方的意思我听懂了,但这个行动我就是不想做、或者我没有能力做。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不可能只听到那些想回答的问题,也不可能只面对那些我们能处理的问题。

真正的沟通高手,都是怎么解决这些棘手的沟通问题的呢?

脱不花老师教了我们四个招式:换口径、换时间、换场合和换角色。

1、积极回应方式

1.1 换口径

先举一个例子,周恩来总理曾经应对过一个经典的问题。

有位西方记者问他:“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储备?”

当时周总理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

为什么是18元8角8分呢?

很多同学都知道啊,因为咱们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有10种面额,分别是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些面额加起来,就是18元8角8分。

你看,这个回答就很妙啊,比“无可奉告”是不是显得要积极友好得多?但是没有泄露国家机密。

其实,这是一种闪避问题的技巧,叫做换口径。就是对方明明问你的是A问题,但你偷换一个概念,用B口径来回应他。

这种换口径的方式,特别适合我们职场上那些极端场景,就是对方可能有点恶意,但我们依然还是想要维持基本的友好关系的时候。

举个例子,假设有位同事来找小杨帮忙,小杨刚好在忙,没有时间,对方阴阳怪气地说,“呦,您现在可真是个大忙人啊。”

这个时候,如果小杨回怼,“可不是,哪比得了您,每天都闲得没事干。”

那完了,一句话两人结了血海深仇。那小杨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唉,我就佩服您这样的业务大拿,举重若轻,什么事儿到您手上都能很快解决。”

这个回复,就把“小杨是不是个大忙人,看不起同事,不愿意帮助同事”这个问题,置换成了“小杨对其他同事的评价很高”。口径一换,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关系就被削弱了。

这种换口径的技巧,好用是好用,但是有风险。因为这种方式分寸很难拿捏,一过,就特别显得像抖机灵、不够真诚,不利于后续的沟通,所以最好慎重使用,要反复练习。

换口径其实也是一种巧妙回答问题的方式,当对方的话语没有善意,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直接回答可能会导致冲突,但是换种方式、换个口径,可以有效的避免冲突,同时维持一种比较好的关系。

1.2 换时间

还是以刚才同事找小杨帮忙举例。小杨可以在缓和完情绪之后说:“唉,我手上这个事大概今天能忙完,咱们约明天下午三点一起来对一下您的这个事,可以吗?”

这种回应方式就叫换时间,就是我当下解决不了,但换个时间,我愿意继续跟你沟通解决你的问题。

通过换时间,其实你是把沟通的掌控权拿回到了自己的手上,变成了一个主动发起沟通的人。

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用“一分钟暂停法”来换时间。

比如,对方突然说了一段很激烈的话,如果你紧接着开口,无论你是一个多么情绪稳定的人,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即使你不受影响,对方也很难马上从情绪中出来,那不管你说啥,接下来都是短兵相接,兵戎相见。

这个时候,可以这么说:“实在不好意思。我能去个洗手间吗?一分钟就回来。”或者说,“真抱歉。有点急事,我需要打个电话,一分钟就回来”。

不要小看这一分钟,这一分钟,其实改变了你们双方的关系。等你再回来的时候,肯定就是你来发起新一轮的沟通,这其实是换到了你的主控权。

在篮球比赛中,很多教练会突然喊一个暂停,不懂的人会以为,他喊暂停是要布置新的战术。其实不见得,有的时候,他就是希望通过喊暂停的方式,来改变一下比赛的节奏。节奏一变,策略就变了,胜负双方的把握可能也变了,这就叫做换时间。

你可能会问,这换时间和不直接回答问题、回避问题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是,你有没有明确好下一次沟通的时间。

跟对方约定好了明确的时间点,表达出了我是明确想为这个事负责的,只不过不是现在而已。那这就不算是回避问题。

换时间不是回避问题,相反,换时间是为我们争取一个合适的方式为后续的沟通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始,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现在回答造成的尴尬或冲突,另一方面让我们之间的沟通成为一种无限游戏。

1.3 换场合

举个例子,今天领导开大会,说:“接下来我们要大干100天,所有的干部把休假全部取消,双休日全部要来加班,我们一定要达成今年的总目标,大家有问题吗?”

领导的话掷地有声,刚说完,你就面露难色。领导发现了,问你:“小杨你有什么难处吗?”

假设现在你是小杨,周末你已经跟女朋友约好,要给准丈母娘接机,请问你怎么跟领导回复?

这时候,如果你说:“我丈母娘要来,我得去接机,所以我周末加不了班。”

那完了,你这样说,你觉得领导会怎么回复你?

领导只能说:“怎么回事。刚才开会你没听吗?你不是这公司的人吗?你跟公司的战略没关系吗?”

这场对话马上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激烈的冲突,你们双方都很难受。

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是换场合大法。你可以这么说:“没事, 会后我跟您说一句。”

等散会之后,你可以到他办公室去私下跟他说。“领导,真抱歉。我最近快要结婚了,丈母娘周末要来看婚礼筹备,我要去接一趟。但是后面的加班,我都没问题。”

90%的情况下,领导都会答应你。

为什么领导在会上那么愤怒,会后他就会答应你呢?不是因为你们的关系变了,而是因为领导的身份变了。

在公开的场合,他的身份代表了公司,他要维持公司的严肃性,你当众拒绝,你来不来是小事,关键是,他很难再去要求其他人。但在一个私下的、很小的场合里面,他就代表了他个人。作为一个人,当然能够理解你的难处。而且,当下要拒绝领导这个安排的情绪,也不会渲染给更多人。

换场合有不同的用法。如果你希望升级一件事的重要性,你就要把场合去做扩大化的处理。

比如,领导在走廊把你拦住,说:“上个月的数据怎么回事?你给我说说。”

如果你希望,借此去协调多个部门的配合,就可以这么说:“领导,这事太重要了。难得你有时间,我把王部长和张部长都叫来,一块给您汇报,您看行不行?”多叫了两个人,也等于把这个场合扩大了,这个问题其实就升级了。

换场合其实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将沟通的场合扩大化,通过加入更多的沟通对象,回应对方的期待,取得好的沟通效果;另一种是将沟通的场合缩小化,当一件事在很多人面前不方便或不适合说的时候,可以通过私下沟通的方式来取得共识。

1.4 换角色

当一些问题,我们不方便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或者没有能力回答的情况,可以换个角色来回答。

比如,领导突然问你,说:“小杨,你觉得你们团队干得怎么样?你给团队打多少分?”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坑,作为团队leader,我这个角色,其实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打满分,领导觉得我太狂了。我打分特别低,那我肯定不甘心。要是打个不上不下的平均分,那领导肯定觉得我不老实。比如满分10分,我打8分,领导下一个问题肯定是,“那两分扣哪了,你展开说说”,这问题就没完了。

这个时候,如果现场有多人的话,我就可以用换角色大法,把球传给其它人。怎么做呢?

我可以说:“王老师,咱们团队从组建你就一直在了,整个过程你都有感受。你觉得,我们团队应该打几分?”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让更多的人,都参与到对话当中来。

你可能会担心,换角色好是好,但这是不是甩锅呢?

刚才这个例子,要传球给别人,我们至少得有两个数:一个是团队关系到底怎么样,你心里是有个数的;第二个,我们对团队成员也是了解的,对方能不能接住这个问题,我们是有基本判断的。

换角色不是甩锅,而是让更合适的人来进行回答,这样可以准确的回答对方的问题,同时也降低自己回答不好可能会让别人误解的可能性

2、真话不全说,假话绝不说

在沟通中如果我们掌握了以上这几种换法,对方无论说什么,大概率都能回应。

但是任何一种工具,任何一种能力都要有限制,都要有边界。当你觉得我可以回应所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下面这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绝不说。

我可以有选择地跟对方交流,这就是真话不全说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假话绝不说。

我可以用各种方式、各种技巧来回应对方。但是在回应的过程中绝不说假话。

任何一句假话,都有可能被传出去、被公开化。一旦我说过一次假话,我的职场信用就彻底消失了。那时候,懂再多的沟通技巧,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越是沟通能力强,越要要求自己,绝对不说假话。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全部告诉对方;或者当自己在生活或职场中犯错,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说假话从而逃避处罚。

听了花姐这节课,让我明白,以上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真话不全说,假话绝不说。只说需要对方知道的事情,同时一定不要说假话,这样才是一个有效的沟通。

3、我们一定要积极回应吗?

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在沟通中我们一定要积极回应吗?而且有的时候,如果态度差点,对方可能还会被威慑住,是不是能更快实现我们的沟通目标?

一定要积极回应!我们要给自己种下一个意识,我们必须要有角色的信念感,不管今天我们是什么身份,职位是高还是低,但在沟通过程中,我就是主持人,我就是中场发动机。我们的能力,在一次次主动训练中,就能得到提高。

下次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景:“凭啥啊,把锅都甩我头上。”“凭啥啊,每次都要我主动?”

请一定告诉自己:“不凭啥,因为你对自己要求高。你对自己的期许更高。”

4、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积极回应。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和认知:

当和别人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要积极进行回应。当面对那些我们不想回答、很尴尬、处理不了,甚至对方可能带有恶意的情况,我们依然要积极回应。回应的时候,运用前面学习到的结构化思维,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实和期待,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

这节课教会了我在面对艰难的回应时,有四个办法处理方式:换口径、换时间、换场合、换角色,这四招都能让我们拿回沟通的主动权。

如果我们不想什么情景下都要积极回应,那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要时刻牢记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更高,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积极回应对方。

四、开放性:学会说“我们”,你就能团结任何人

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前面三节课是训练营的第一模块:怎样成为倾听的高手(结构化倾听、识人辨音、积极回应)。

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训练营的第二个模块,三大沟通通用能力(开放性、目标感、建设性),我们先从开放性开始。

1、什么是开放性?

沟通是个无限游戏,它的意思就是要保持无限的开放性。

一提到开放性,很多人会觉得它只是个态度。我很温和,我很nice,我就有开放性了。是这样的吗?

让自己保持开放性,不是简单的一个好态度,表演一个我愿意听大家意见的态度就行了,而是真的要把对方的意见吸纳进来。

判断一个人开放性的高低,有一个简单的检验标准,就是有没有从对方那里拿到新的信息,能不能因此帮助自己输出一个更好的东西。

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什么叫扩大共识和消除盲区?我们先从理论解释一下。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叫乔哈里窗,把人们的信息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沟通中的共识区。

第二种,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这是我的盲区。

第三种,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信息,这是你的盲区。

第四种,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这是我们共同的盲区。

在沟通中,如果你我的盲区特别多,双方就容易吵架,因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共识,信息不足。那些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变得傲慢。那些你知道,我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丧失安全感,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沟通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去同步我们双方的信息流,努力消除彼此的盲区,扩大我们之间的共识。沟通之所以是无限游戏,就是因为我们要保持无限的开放性。

2、怎么提高我们的开放性?

在工作、生活中学会使用乔哈里窗,来提高我们的开放性。具体怎么用呢?主要是四个步骤

第一步,先穷尽自己的已知。

当我去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能不能先拿张纸列一列,穷举一下我自己现在都知道点什么。

第二步,盘点自己的未知。

虽然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但可以努力地先想想,建立思考的习惯。我觉得有哪些事是我可能应该知道,或者哪些事我希望自己知道,但我现在不知道。那这些事就是我在跟对方沟通之前,我要建立的那个沟通目标,我要从对方那拿到足够的信息。

第三步,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要尽可能地探寻对方的已知。

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多说说他自己知道的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咱们慢慢就会发现,有些事情是我们俩都知道的,有些事情是他知道我不知道的,还有些事是我们俩都不知道的。

第四步,探寻我们双方共同的未知,一起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这就是使用乔哈里窗的四个步骤,听起来可能比较抽象。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我是一个新人刚加入一家单位,觉得自己很难融入集体。一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团队的人全走了,没人管我。我会觉得很难受,觉得他们怎么不帮我融入。

如果觉得自己很委屈,这就是搞错了顺序。其实我们是可以先把自己摊开,主动去扩大共识,主动融入,先展现自己的开放性,再要求别人的开放性。

这时候我们可以这么做。

第一步,在上班之前先穷尽自己的已知。关于这家单位,关于这个部门,关于之后的工作内容,先把这些事梳理出来,写在纸上。自己尽最大可能做到有一点掌控感,心中有数。

第二步是盘点自己的未知。想一想哪些问题是自己关心但自己现在还并不知道的。比如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未来跟谁配合,领导对我自己将来的期待等等,也列在一张纸上。

第三步,上班第一天可以去找自己的直属领导,或者去找直属领导指派给自己的导师,先把自己的信息摊给对方,然后再去探寻对方知道的信息。

比如可以这么说:“特别高兴能加入咱们团队,虽然面试的时候我做过自我介绍了,但毕竟我现在真的是咱们其中一员了,我现在先给您汇报汇报我的基本情况。另外,关于这个工作我是这么理解的,我觉得我是不是先做这些工作。您看我的这些工作是不是到位,您可以给我指点指点。”

这就是探寻对方已知的过程。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他,持续扩大我们之间的共识区

总之,你知道的信息越多,你们之间的共识就越多,那你嵌入一个新环境的速度就越快。

在沟通中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穷尽了解自己的已知,然后尽可能的去挖掘自己还有什么不知道的。这样在沟通的时候可以带着自己的未知去探寻对方的已知,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彼此不断的追问,减少我们彼此的盲区,从而扩大我们的共识,最终解决问题。

3、扩大共识的技巧

在扩大共识的过程中,有两个更具体的技巧,可以让我们的系统一步步变得更开放。

3.1 建立共同体

第一个技巧,就是在谈话的过程中,少用“你”,多说“我”和“我们”。

为什么这么做呢?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研究对象给客服打电话,报告说会员卡丢了,要求再补办一张。客服中心有两种回复话术:

第一种:“你的挂失会被尽快处理,7天内给你回复。”

第二种:“我们会尽快处理这个挂失,7天内给出回复。”

意思是不是完全一样?但研究结果显示,听到“你”字开头的研究对象,有17%的人对客服表示不满意,还有14%的人觉得非常不高兴,表示再也不会在这家店买东西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这个字激发了对方的防御状态,接下来说的任何话,在他心里都是抵触的。

当我们用“我们”或者“咱们”来开头的时候,就把我和你建立成了一个共同体。我们不是对立关系,不是你的工作没做好,不是你有问题,而是我们共同面临一个大挑战,我们怎么样才能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在职场里别人这么问你“你这个月OKR的进展怎么这么慢?”

有没有感觉到,这句话一出口就已经闻到火药味了?

因为你在评价别人,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对别人下了一个判断。他可能已经完成了OKR,只是没有反馈在表格上,也有可能是跟他合作的人掉了链子,连累他延误了进度。那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问题归结到他身上,要么对方很委屈,憋一肚子气,要么当场就会和你起冲突。

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说:

“现在看,这个OKR的进度慢了,你看我可以做点什么,能把咱们这个部门的OKR往前推进一下?”

对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觉得,你在说我们共同的事情,而不是在责备我。

3.2 开启对方的开放性

如果我努力打开了自己的开放性,用了上面的技巧去和别人沟通。但对方如果不接话怎么办呢?

尤其是在多人沟通的场合,请大家补充意见,往往没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想法吗?是因为他们不支持我吗?

这时候,如果仅仅我们自己有开放性还不够,还要开启对方的开放性。怎么做到呢?

我们可以这样做,不要把开放性留到最后,而是每说一段,问一下对方的意见。让对方能感受到,你是真的想要征求他的意见。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公司要做跨部门的协作流程改革,可以一步一步地这么引导。先不要问:“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听明白了吗?”

我可以先问:“我说明白了吗?”

大家心态就开始有点变了。

我可以说:“关于这次流程改革,我先说说目标,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吗?”

我可以再说:“这个初步的框架就是这样,你们看看有哪些补充?”

我还可以用这种方式:“第一步咱们没问题了,咱们看看第二步,中间这个衔接的环节我没太想好。行政部,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调整一下呢?”

这样的场景就不是我全说完了,再请大家提意见,最后只是表演了开放的态度,而是在我的操作系统里,每个步骤我都是开放的。而且我会在每一步等着你们的意见,你们不发表意见就不进入到下一步。

这样,等到最后一步的时候,咱们突然发现,大家不需要反复共识了,因为天然就是共识,每一步我们都已经确认过共识了。

4、我们一定要保持开放性吗?

有些人可能心里在想一定要保持开放性吗?一定要!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我这么一步步保持开放性,把别人的问题都变成我的问题。万一对方觉得我好欺负,得寸进尺怎么办?

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面临很多复杂的局面,我们怕的是复杂吗?不是。我们怕的是在复杂当中身不由己。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对生命的掌控感,而开放性是把责任主体放到自己身上,就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当我们具备这种将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力的时候,你还觉得自己委屈吗?

5、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开放性。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和认知:

沟通不是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而是彼此之间交换信息,取得共识。当我从对方那边拿到的新信息越多,我就可以为对方提供更高的价值。

沟通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去对称信息,努力地消除彼此的盲区,扩大我们的共识区。

在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使用乔哈里窗一步步打开我们沟通的开放性。

首先,我们要整理好自己的信息,主动把自己的信息开放给对方看。

接下来,就是探寻对方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少说“你”,多说“我”和“我们”,把“你和我”的这种对立,转化成“我们”“咱们”共同面对问题。

最后,还要学会开启对方的开放性。每说一段,都问一下对方的意见。提问的时候,抛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策略性地直接邀请具体的人,直接点名,帮助对方打开他们的开放性。

最终探寻我们彼此之间共同的未知,一起去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五、目标感:你更有目标感,你就掌握主动性

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上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怎样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你可能会在心里有个疑问,如果对方的信息太多,源源不断涌入进来,我该怎么办?我会不会被带跑偏?

这节课就可以回答我们的疑问:如何在沟通中保持目标感。

1、目标感=方案力

什么叫目标感?很多人会把目标感理解为我有个目标,我对这个目标决不放弃,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不叫目标感,这叫强势,甚至叫霸道。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目标感?

真正的目标感,不是把目标本身时刻挂在嘴边,而是想方设法把目标实现的这样一种能力,关键词是“实现”。

目标感的本质,其实是三个字:方案力。

所谓的目标感强,不是“我有一个梦想,我的梦想要强加给对方”,而是“我有一个目标,通过沟通我能让你知道,这是咱们共同的目标,而我已经抢先为此准备了一个完整的蓝图,咱们一起干吧”。

也就是说,目标感等于把“我的目标”转化成“我们共同的方案”。

1.1 双方目标一致,该如何沟通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部门的总监,你想邀请你们单位的大领导出席你们部门的年度收官会议。请问你怎么说?

如果你是这么说的:“领导,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您,您周二下午有空吗?”

这样沟通就问题大了。既没有目标,也没有方案,光想着去薅领导的时间,你让领导怎么回答?特别是对于大忙人来说,对于这种问题会特别没有耐心,他要么直接拒绝你,“没空,没时间”,要么回答,“你要干吗?”

这就好比在微信里问人家“在吗”,你让对方怎么回答?对方一点掌控感都没有,就只能先拒绝你再说。

一个好的邀请表达可以是这样的:

“领导,我们想开一个部门的收官会议,奖励一下部门的优秀同事。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年底提前完成全部指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励大家保持斗志,明年的目标是业绩翻番。所以想邀请您来帮我们把握一下方向。

当然,我也知道您年底特别忙,我已经把发言稿的大纲给您起草好了,基本信息都在里头。会议在周二下午三点准时举行,第一个环节就是您的讲话,大概10分钟就可以。您发言结束,再给今年的第一名发个奖杯,就可以去忙别的工作了,我们不敢多耽误您的时间。”

这样邀请领导出席会议就不是我一个人的目标,而是我跟领导之间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明年业绩要翻番”。

当我们在和其它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如果我们既没有目标也没有方案的去与对方沟通,那么很容易被拒绝。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诉求只是你个人的目标,而不是我们双方的目标,只有当我们将个人目标转化成共同目标,并规划好方案,才容易被对方接受。

1.2 双方目标不一致,该如何沟通

上一个例子,我和领导之间的目标基本还是一致的,就是要一起搞好工作,提高公司的业绩。那如果双方的目标不太一致,这个时候怎么展现目标感和方案力呢?

假设你是在一家体制内的单位工作,现在决定离职创业,但是需要领导同意。

而且你离职之后,相关的工作没有更合适的人能接替,对于领导来说这是个麻烦,而你的领导又对你有知遇之恩。这个时候你该怎么沟通?

假如你说:“实在对不起,领导,感谢您的培养,但是我还是想去外面闯闯试试。”

这么说的话领导也不一定硬拦着你,拦也拦不住,但这么多年的师生关系算是结下疙瘩了。领导会觉得,你只考虑自己的前途,不考虑他的难处。

那怎么办呢?其实还是一样,把我的目标转化成我们的目标,然后为我们这个共同目标提供方案。

你可以这么说:“领导,我跟您汇报一下最近的想法。这么多年,多亏您的赏识和关照,我才有今天,一直都特别感谢。经过这么多年的锻炼,我现在有个小想法,想出去闯一闯。

而且,咱们单位积压了好几个年轻干部,没有位置,没法提升,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次我出去之后,也可以给他们腾个位置。

我这块工作呢,我肯定保证会晚一点走。我计划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把能接手的人带出来。综合看,我觉得小王比较合适。小王比我年轻,能力素质强,也很努力,肯定比我干得好。我会认真带他,帮他尽快进入状态,防止我走后工作受影响。”

最后保持开放性,再征求一下领导的意见:“当然,这只是我不太成熟的小想法,您觉得可行吗?还请您多指点指点。”

这就不是你只为了自己的目标弃老领导于不顾了,而是充分地替他考虑好了各种场景,考虑好了解决方案,而且还能提升其他同事的工作热情,这对老领导本身也有好处。

有了共同目标,有了解决方案,领导当然也就更容易去答应你的请求。

2、没有目标怎么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别人说我们目标感、没有方案力的时候,我们在心里是这样想的:“你以为我们是没有方案吗?我们其实是没有目标啊。”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呢?

每当我们对自己的目标感到迷茫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提醒,那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目标。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觉得,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的目标呢?因为我们大部分时候,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有太多目标,既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以至于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目标。

那怎么才能锁住那个真正的目标呢?

这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马上要做的事,和我最终想要的事,是同一件事吗?

举一个例子,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其中一方突然发现自己的伴侣跟一个异性走得挺近,请问这时候怎么办?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目标。

第一种是,我不高兴,我要吵架,我要发泄。

第二种是,我要调查清楚,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三种是,我不能接受,我要离婚,我要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四种是,我还是想跟对方好好过,且行且珍惜。

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反应,都是每个人的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真实的行动是什么呢?

我去跟踪对方,想要调查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回去跟他闹,最后我的目的是让他回来跟我好好过日子。

你发现没,他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呀?目标的混乱导致行为的混乱,最后一定是事与愿违啊。

怎么才能在“既要、又要、还想要”里去找出自己那个真正的目标?

就是要给自己摁下一个暂停键,问问自己,我马上要做的事和我最终想要的事,到底是不是一件事?

3、总结

学习了目标感这节课,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工作中在和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我往往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讲一讲自己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很少站在领导角度考虑问题,也没有为自己的目标提供一个明确的方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要怎么在沟通中保持目标感。

首先,我们要理解目标感的本质是方案力,不是沟通中抱着自己最初的立场坚决不放,而是把目标想方设法去实现的能力。

第二,在沟通中,我们要展现目标感,可以这样表达:“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达成,对此我有一个方案供你参考。”

第三,当觉得自己的目标没有那么清晰的时候,可以这样问问自己:“我马上要做的这件事,和我最终想要的那个目标,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

六、建设性:从“我要”到“我来”是你的一次质变

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1、把沟通导向行动

什么是建设性?建设性的含义,是把一个事物积极地向前推动。

建设性的反义词,是停滞,是没有往前推动。没有建设性的沟通,就是拒绝行动。

只要能推进事物向前发展,把问题往方案解决一点,把共同的目标往具体落实一点,都叫有建设性。

建设性就是把事情、沟通导向行动的一种能力。而且只有落实到行动,我们的沟通才不是说空话,说套话,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有很多教人赚钱的课程或训练营,也有很多人报名参加,但最终能取得比较好结果的可能只有10%。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学的也是同样的内容,差别会这么大?关键就是行动力。当知识只停留在是理论的层面上,而却不付诸行动,那就不会产生真正的价值。

2、建设性公式

建设性=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可持续的行动阶梯+每个节点的即时反馈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到立即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

什么叫立即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就是在这个沟通里,哪些是当下、马上就可以做的行动。

比如现在正在开会,我作为一个年轻人,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什么很有创造性的、绝妙的主意。是不是只能全程旁听?

其实不是,有一个动作当下就能做,那就是抓起马克笔,跟大家说:“来,你们说,我在白板上给大家做记录。”

这个最小化的行动,能立刻把整个会议往共识推进一小步。

所以建设性不是我们想好了一个绝妙的方案,然后再去干。而是当下、现在,我们就可以为这件事干什么。

很多沟通之所以会停留在空想层面,就是因为启动不了第一步。不是有那么个段子吗?出来混,什么最重要?答案是:出来。

有了第一步,其他的行动,才能像轮子一样,被带动着转起来。

光有第一步还不够,沟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还得把整个方案,拆解成一个个可持续行动的阶梯,才能把沟通一步一步地引导向最终的行动。

建设性的第二步,就是拆解可持续行动的阶梯。

第三步,就是在这个阶梯中,我们不断地反馈,及时地调整,让对方对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产生一种掌控感。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假如你是个家长,孩子不喜欢写作业。这个时候,你可以声色俱厉地跟他说“赶紧去写作业”,也可以温柔地跟他说“孩子,妈妈爱你,快去做作业啊”。但是这些可能都不管用,因为这样的表达,都只是个要求、命令,或者最多算个愿望,不具备导向行动的建设性。

学完了建设性这节课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说:

“你不想写作业,是因为你想玩游戏。我觉得你可以玩游戏,但咱们要上一个计时器。计时器一响,咱们就把游戏放下,去把作业完成,完成作业再回来玩。

如果计时器响了你还没有放下,妈妈就会提醒你,提醒3次之后,你就必须去写作业。这样好不好?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严格执行这个约定,好不好?”

一个计时器,就是一个我们立即可以执行的最小化行动。这个计时器至少能起到一个作用:

把我和我孩子之间的沟通从那种“你应该去写作业了”和“不,我就想玩游戏”这种无休止、无意义的讨论中推向一个具体的行动。

有了这个起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设计可持续的行动阶梯了。

比如可以跟孩子说:“咱们第一个月,计时器到时后提醒三次;第二个月,提醒两次;第三个月,计时器一响,咱们就立马去写作业,你看好不好?”

这样的沟通方式,就能让孩子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的行动次数上,而不是停留在跟妈妈的情绪对抗上。这就是建设性沟通的价值。

建设性不是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很宏大的行动计划,这样会导致我们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不愿意行动。建设性是先提出一个现在就可以做的而且很快就能有结果的行动,当产生积极的结果时,会推动我们进一步行动,从而像车轮一样滚滚向前。

3、如何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建设性

3.1 我们抓抓落实

下面这句话,我们要记在心里,经常使用,有神奇的效果。

“来,我们抓抓落实。”

建设性有时候就表现在一句话或者一个瞬间里面,只要你在努力地把沟通导向行动,你就是一个有建设性的人。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它表面了一个态度,那就是我们为了达成一个目标,现在就可以做点事情。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3.2 请您再给我提点需求

还有这句话,和上面那句话一样,张口就能说,说了就管用。

“请您再给我提点需求。”

举个例子,假如我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对我项目组里的一位同事特别不满意,有项工作他没有完成,我该怎么办呢?

我可以发一顿火:“你怎么回事,能不能马上去做?”发火对他来说可能会产生威慑作用,大概率他也能回去做。

但如果我习惯了这种方法,经常使用这种沟通方式,那我在团队里的威信一定很低,大家在私下里也不会太尊重我。

那我怎么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跟他谈这个问题呢?我可以请他给我提点需求。比如我可以这样说:“你看,这个工作现在进度有点落后了。来,咱们商量一下,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帮你把这件事给办成了?”

这样说,我展现出了自己的建设性,让同事给我提点需求,帮助对方一切把事情完成。同时我们之间也成为了一个共同体,把我们双方带到了一个行动的计划里面来,我们一起努力把事情完成,从而将工作的进度提上来,最终完成团队的目标。

3.3 对方的需求不合理怎么办

当对方提出的需求不合理,我们该怎么办?首先,还是要先做最小化行动,先把能做的都做了,哪怕只是我们掏出本、拿出笔来认认真真记录对方的需求,这也是一个最小化行动。

接下来,我们可以拆解那个可持续行动的阶梯,靠我们自己的专业能力,把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转化成一个可执行的要求的过程。

举个例子,比如小杨在公司是管食堂的,领导对食堂提了要求:“员工老是对我们食堂不满意,每天能不能多加两个荤菜啊?”

这种要求提出来,小杨一听就知道不合理,因为现在物价多高,在原有预算下做不到每天再加两个荤菜。这时候,如果是没有建设性的小杨,就会觉得:“瞎提什么要求,你懂吗就提,you can you up。”

当小杨这么想的时候,这个建设性就消失了。这个时候可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把这个要求转化成一个可执行的行动方案。

比如小杨可以说:

“领导,我明白,员工觉得食堂的菜品不够丰富。这样,在预算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每个月搞两个主题日,按照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推出一个时令食物,该吃元宵吃元宵,该包粽子包粽子,而且我们还可以邀请员工来参与。

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菜品显得丰富,还可以变成员工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您觉得怎么样?”

这个方案提出来,领导不会非要求你加两个荤菜,因为他的目标只是员工满意。你的建设性就展现出来了。

当对方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正是考验咱们专业能力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首先去否定对方的要求,而是运用建设性的思想,先做一个最小化行动,再进行持续优化,虽然可能没有完全满足对方的要求,但最终也许符合对方对我们的期待。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用“不可能”三个字遮蔽了我们去想办法的可能性。

3.4 对方的需求我们做不到怎么办

如果对方的要求,我们没办法做到,或者我们没有权力决定,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性还是能发挥作用,这就是建设性的反馈。

假如客户提了五个要求,你回复说:“行,这些要求我记下来了,我回去商量。”

这就不是建设性反馈,可能你确实得回去商量,但是它也会显得你特别无能。客户说了半小时,你轻飘飘的一句话“回去商量”,就把这个活接走了,把这事给结束了。这会让客户觉得特别没劲,既然你没有决策权,那下次我就不跟你谈了,我要直接跟有决策权的人谈。

这个时候,正确的回应方式,还是要用“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可持续行动的阶梯”。

比如你可以这么说:“您这五个要求我都记下来了,我们特别重视您,现在当场我就能定的是前两条,我给您说说我的打算。第三条,主要跟我们财务部有关系,我今天晚上立即跟财务总监开会。第四条和第五条我得问总经理,您给我点时间,确认完我跟您同步。”

当对方提出的需求我们做不到的时候,不能简单说我回去和领导汇报,让领导来决定。这样别人会觉得要么你是在敷衍他,要么你不重要。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它拆成一个行动阶梯,对方就有了掌控感,那他也更容易跟你合作。而你在客户心目中的权威也不一样了。所以展现建设性不是为了别人,其实是为了自己。

4 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建设性,我们先总结一下这讲的内容,建设性的本质就是把沟通导向行动。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要找到那个立即可以执行的最小化行动,这是我们把沟通导向行动的起点。

第二,有了起点之后,我们就要把方案拆解成接下来可持续行动的阶梯,并且在这个阶梯上的每个节点,都不断地反馈,及时地调整。

第三,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想不出行动方案,还有两招可以用。“来,咱们抓抓落实”,这句话经常说,或者邀请对方,“请您给我提个需求”。这样的话就证明我们是一个行动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结合前面学习的开放性和目标感,形成了对沟通通用能力的理解。在沟通中,我们要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共同体,形成共识,同时有相同的目标,并最终通过行动,哪怕是一点点的行动,从而最终达成期望的结果。

七、破冰:怎样让人对你印象深刻

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1、什么是破冰

什么是破冰?你可能会认为,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从彼此之间是陌生人变成相互认识的人,打破陌生感,这就叫破冰。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分层的,从陌生人到点头之交,从点头之交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甚至演变成亲密关系,每更近一层,就要消除一层的距离感。

破冰不是仅仅第一次的见面,不是一次性动作;破冰是彼此关系的递进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破冰的本质,是双向奔赴,让两个人在心理上更加接近。

破冰是拉近彼此的关系,让对方更加的信任自己。破冰不仅仅是第一次见面互相认识成为朋友,而是通过后续一次次的关系升级,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2、怎么破冰

怎么才能破冰,让对方卸下防御呢?

脱不花老师教我们一个秘诀:掌控感。不是你去掌控对方,而是让对方对你有掌控感。道理很简单:掌控感带来安全感。一个人有安全感的时候,就更倾向于选择信任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冰”是客观存在的,谁先往前走出第一步,改变这个距离感,谁将占据了主动性的位置,从而建立一个信任的基础。

谁破掉了这层冰,率先走进了对方的世界,就可以赢得对方的信任。破冰是一次很温柔但也很关键的博弈,它会奠定两个人此后关系的基调。

破冰=双线卡位+展现关切+营造掌控。

2.1 第一步:在他的世界里卡位

一般两个人初次见面,会先做个自我介绍。当陌生人向你介绍自己的时候,很多信息你转脸就忘。比如,对方姓甚名谁、哪个部门的、什么职务等等。为什么呢?因为对一个陌生人来说,这些信息,就是纯粹的记忆负担。

自我介绍的目的,其实是要在对方的世界里稳稳地卡准一个位置,让对方能够把你安放在他的记忆地图里。

那怎么卡这个位置呢?在破冰的时候,要想让对方顺利地找到我们,我们要设置一根经线、一根纬线,建立一个准确的定位坐标。

很多人,尤其是相对比较内向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搭什么线,可以记住“四个同”。

2.1.1 第一根好用的线是同校

这里的同校,既包括了你们是一个大学、高中的校友,也包括了你们可能在一个单位工作过。像这样的共同关系,一般大家都很认可。

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共同记忆之外,其实还隐含了一层考虑,就是你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关系网,如果对方需要的话,他很容易就能了解你。那恰恰是这一点,增加了对方对你的掌控感,这就容易产生信任。

2.1.2 第二个,叫做同乡

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大家普遍都比较认可同乡,不过,老乡也是分等级的,有些乡土情结比较重的省份,比如我们山东人,同乡这根线就比较好用。

但有些超大城市,或者移民城市,老乡就没那么好使。比如,你说我们都是深圳人,就肯定不如我们都是汕头人更能拉近距离。

2.1.3 第三个是同好

你可能从对方的公开信息里发现,他喜欢跑步,喜欢羽毛球,或者喜欢某个作家、某个明星,这些共同的爱好,也是能把人联系在一起的。

2.1.4 第四个是同伴

这个是极其好用,忍不住就想用一下的工具。比如我去见一个陌生人,如果感到没话说有点尴尬,但是这时候我知道他跟我的另外一个朋友或者同事认识,我肯定会忍不住提到那个人。

但是在提这个人之前,要先判断一下他们俩的真实关系?万一对方看不惯那个人呢?还有,我对自己跟那个人之间的关系,有把握吗?万一对方去问这个第三方朋友,得到的答案是跟我不熟,那我不就尴尬了吗?所以,这个方法好用,但是要慎用。

不管是同校、同乡、同好还是同伴,只要我们彼此之间有一个相同的认识,那么就可以有一个话题来谈,从而打开沟通的大门,为后续彼此关系的深入建立一个链接。

2.1.5 如何知道对方跟我有哪些共同关系呢?

怎么能知道对方跟我有哪些共同关系呢?可以做两件事,就是做功课和看细节。

做功课就是,如果你已经预知要见到的人是谁,比如你去参加会议,知道会上都有谁,这时候你就可以提前做功课了。

做功课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看看对方公开的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甚至是对方公司的官网,研究研究对方。

等到了现场,你就可以看细节,多关注细节。比如对方桌上摆着一本什么书、什么茶。

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提前做好功课,关注细节,从功课和细节中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关系。当我们做的功课越多,对对方的了解就越深,沟通的时候对方也会更乐于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关系。

2.2 第二步:展现对他的关切

第一步,就是在对方的人际网络地图里,卡住了一个位置。这是咱们的起点,那怎么继续往前推进呢?

我们现在走到破冰的第二步,就是展现你对对方的关切。向他表示,我们不仅有共同联系,我还非常关心你。

比如,见一个客户,提前到对方公司的官网上看一眼,看看他们最近在做什么项目。见面自我介绍完,你就可以说:“你们公司上次办的那个发布会,办得特别成功。您讲话时说到的一、二、三、四点,让我很受启发。”

总的来说,还是要提前做好功课。提前做好功课,熟悉对方正在做的项目或对方正在做的事情,在沟通的时候表达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或关注,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

举个例子。有这么一个销售专家很厉害,他在见客户的时候,正式开始推销之前,会说这么一句话:“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说什么才是您最关心的内容,而且还能帮您节省点时间。”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我知道您很忙,所以只想说您关心的内容,我非常关心您的感受。你看,就这么一句话,就把对客户的关切传递过去了。

一般客户就会主动说,他今天最想知道的主题是什么。这就相当于你用一句话就知道了对方最关心的内容,那接下来的沟通就会非常顺利了。

当然,客户也有可能不接这个话,那你就把你提前准备的话题继续抛出来。因为提前准备过,又有那么一句话垫在前面,沟通的过程也会很友好。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把对对方的关切传递过去,对方即时没有说什么,也会在内心中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后续的交流沟通也会更加的顺利。

但是这里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展现关切是为了缩短社交距离,但是不能缩短到没有距离。

比如:“上次我看见你送孩子,咱俩的孩子在一个幼儿园”“你是不是住在xx小区,上次我在超市看到你了。”

这种关切就越界了,因为这超出了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的社交距离。涉及到隐私,对方就会失去安全感。你往前进一步,对方会往后退两步,就没法破冰了。

2.3 第三步:把我的一部分交给对方

要做好这一步,需要花点小心思,有意识地去经营双方的关系。你想把双方的关系经营成什么类型,你就要交给他一个什么类型的东西。

脱不花老师给我们你支了几招,大家可以日常用起来。

最轻的一种方式,是在双方见面分手之后,你给对方再发一条微信。

你可以把你的电话号码发给对方,写上这么一句话:“今天交流非常有收获,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有事您随时招呼。”

这个时候我们把电话号码郑重地发给对方,这是重申了一次我想要跟对方保持联系的意愿。

这是比较轻量级的互动,那稍微重一点的,是你为对方落实一件事。比如,在刚才的交流中,你们提到了一部电影、一本书。在离开之后,你把链接发给他,附上这么一句话:“刚才咱们聊到的那部电影/那本书,我感觉特别好。这是链接,您看完之后,咱们可以继续交流。”

那再重一点呢?是和对方共享一个小秘密。

当彼此关系比较好的时候,可以说一点私人生活的小秘密。当再次见面时,我们就会有朋友的感觉。

把我的一部分交给对方,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使用。当彼此之间刚见面时,事后发给微信表达一下后续愿意继续联系的意愿就可以了;当彼此之间已经是朋友关系时,就可以分享一些自己内心的小秘密,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但我觉得分享秘密要适度,不能说一些他人的坏话,这样也行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友谊。

2.4 一对多怎么破冰

前面说的都是一对一的场景,但如果面对很多人,这时候怎么破冰呢?

一对多的破冰,最经典的一个人就是王熙凤了。看过《红楼梦》的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年王熙凤是怎么破冰的。

林妹妹进贾府,当天见到了王熙凤。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王熙凤这句话既夸了林黛玉,又捧了贾母,还照顾到了周围和林黛玉年龄相仿的“三春”。同时,还展现了对贾母的关切,“您说过的我都记得”,还帮贾母展现了对林黛玉的关切,“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一般人可能没法做到像王熙凤这样面面俱到。脱不花老师给我们提了三个建议。

2.4.1 第一个就是做好自己

什么叫做好自己?比如着装得体,精神饱满,不迟到。再比如准备工作做足,要是去开会,就做好做记录的准备。

2.4.2 第二个是展现对所有人的善意

比如一个年轻人出去吃饭,同席的长辈没入席,咱不落座。开会的时候,咱早点来。领导们来了,咱抢先给所有人把茶倒上。这就是展现对所有人的善意,别人也都能看得见。

2.4.3 第三个是先摁住第一个人

跟第一个人破冰之后,就能用话题卷入下一个人。当然,你也要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人成为你的第一个破冰对象,有时候可能是跟你坐得最近的一个人,有时候可能是跟你有特殊联系的一个人,比如说现场刚好有个校友。只要摁住第一个,从这个人出发,就可以一个一个地去攻破。

一对多的场景下,首先是要先做好自己,塑造一个饱满的形象,乐于沟通并愿意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对所有人表达自己的善意,给大家留下好印象,让大家觉得和自己沟通很开心、很有收获。

3、总结

学习了破冰这节课, 首先总结一下,破冰本质上不是为了展现自己,而是通过给对方营造掌控感,让自己可以更快地赢得信任。怎么做呢?消除彼此的距离感,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双线卡位,在他的世界里给自己卡出一个位置。

第二步:展现对他的关切,建立友好的互动。

第三步:把我的一部分交给他,让他对我建立牢牢的掌控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破冰就是不断的挖掘彼此之间的信息点,做出恰当的回应和行动,在对方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让对方对我有掌控感,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

八、赞美:怎样提升你的人际友好度

高效沟通训练营-长期更新

你可能会认为,赞美不就是夸人么,夸人还不简单?使劲夸就行了。

其实夸人没有这么简单。没有水平地夸人不仅不会加分,没夸到点子上,甚至还有可能会得罪人。

比如你要拍领导的彩虹屁,请问你怎么夸才能让领导开心?

这个时候要注意,旁边都是同事,你在这大拍彩虹屁,他们听了会怎么想?有没有什么方式,夸完之后领导高兴,同事也不会觉得咱们是巴结领导的马屁精?

1、用行动表达赞美

脱不花老师教我们一个风险为零的赞美技术。那就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赞美。

有两个词分享给你,特别好记,一下就能明白,而且永远不会忘掉:一个叫“嗯度”,一个叫“摸机率”。

1.1 嗯度

什么意思?我们在向别人表达尊重的时候,有一些最基本的礼仪。比如对方说话的时候不能四仰八叉地坐着,更不能抱着手臂。

但是,如果我们想表达敬意和赞美的话,我们还可以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比如不断地点头,身体前倾,嘴上还得配合一点。“嗯嗯,是这么回事。”

“嗯”的程度,就简称为“嗯度”。

还可以从“嗯嗯嗯”发展到“是啊”“对”“天啊”“原来是这样啊”“你不说,我没想过这个问题”“真没想到居然可以是这样的”。

上面这些话在对话中也许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但当我们在对话中不断的通过这些话表达对对方的认同,对方就会,你表达的赞美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1.2 摸机率

什么叫“摸机率”?就是单位时间里摸手机的次数。

如果在对方说话的时候,总是频繁看手机,“摸机率”特别高,其实就等于是在告诉对方,你说的特别没意思,无聊到我想看会儿手机。这就是用行动,来表示不满意。

但如果对方在说话的时候,我的“摸机率”很低,甚至把“摸机率”控制为零,那就说明我认为你讲得特别好,我听得特别入耳入心。这个信号发出去,就是向对方表达赞美。

如果我们很重视这次沟通的话,要么把“摸机率”控制到零,不要碰手机,要么在不得不碰手机的时候,向对方道歉,以免对方产生误会,从而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1.3 举机率和记笔记

如果你特想当一个赞美的行动巨人,还可以持续地升级,有两个升级的赞美行动。

第一个是“举机率”,就是举起手机的次数。如果你在听讲时,不时举起手机去拍照,那对方当然会知道你是在赞美我讲得好,你觉得我的内容很有用。

第二个方法是记笔记。这也是身体语言的再升级,对方讲话的时候,你认真做笔记,这是特别能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如果这时候你还能配合前面所说的“嗯嗯嗯”,就能让对方感受到一个非常明确、强烈的赞美信号了。

用行动表达对对方的赞美,可以通过语言回答“嗯嗯”来表达对对方的赞同,也可以通过不用手机表达对对方的尊重,还可以通过拍照和记笔记的形式表达对对方的认同,通过这些动作,在行动上赞美了对方。

2、让对方被看见

光用行动表达还不够,还要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赞美,那该怎么做呢?

下面这句话非常重要。你如果真的理解了这句话,不仅学会了赞美,还掌握了几乎一切人际关系的真谛。那就是:

每个人毕生追求的都是被看见。

赞美的本质,就是告诉对方,我看见你了,我看见你跟别人不一样了。只要你能表达出这样一层意思,这个赞美就会是有效的。

脱不花老师给了一个赞美公式,赞美公式有四个要素。

赞美=打追光+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2.1 打追光

你可以把赞美想象为这样一组动作,茫茫的人海就好像是一个黑暗的剧院,你就是那个手握追光灯的灯光师。在黑暗的剧院里,你掌握着追光灯,要去寻找、去发现与众不同的那个演员,然后“啪”一下,把追光灯打到他身上,照亮他。

他马上就会知道,你看见他了,而因为你把灯打到了他身上,他也被别人看见了。那一瞬间,他就会感受到周围目光的期待,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他就会想呈现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我们要成为一个灯光师存在的价值,在赞美这个场景里面,我们要听到每个人内心的呼唤,通过赞美,把光打在他身上,让他被看见。

2.1.1 观察差异

打追光是有技巧的。不同的光打出来,呈现的是不同的效果。

比如你要给一个女演员打追光,你会怎么夸她呢?夸她真好看?对方心里会想:这还用你说,我有好几千万粉丝,每个人都夸我好看。

还有的人可能就会夸:“你真自律,坚持锻炼,身材保持得真好。”这光可能又打偏了。因为女演员维持的人设可能是天生丽质,天生就瘦。那你夸人家天天锻炼,好像就变成了一个讽刺。

夸必须要夸到点子上,灯得打得准。

举一个高水平赞美的例子,著名演员林青霞,每个人都觉得她非常的美。

但只有一个人夸得非常特别,香港作家亦舒,亦舒说:“一个女孩子美成这个样子,自己却完全不自知。”

亦舒的这个赞美方式为什么很厉害?因为她夸的是一个非常差异化的东西,叫美而不自知。这里还隐含了一个价值观,就是虽然你很美,但我知道你不是恃美而骄,你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美。这个追光,就把她和其他大美女在人群中的那个区别给呈现出来了。

赞美的技巧,就是要观察差异,要发现对方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追光的位置打到那个差异点上,这个赞美才有力度。

这个差异,还不能是他跟你的差异,也不能是泛泛地跟普通人之间的差异,得是对方跟他自己所在的那个群体之间的差异。

没错,跟谁比,很重要。普通人夸林青霞美,这是她跟普通人的区别,那她已经听得太多了。亦舒夸林青霞,夸她美而不自知,这就是夸她和其他顶级大美女之间的区别。这打光水平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打追光的第一个技巧,就是不仅仅发现对方的优点,而且要照亮与其他人有差异的优点。而且这个其他人要是对方那个群体,如果比较对象错误了,也达不到赞美的效果。

2.1.2 照亮行为

打追光的第二个技巧是,不是照亮他的天赋,而是照亮他的行为。

比如你夸自己的领导:“您真聪明。”这话说得就不是很合适。

如果你夸他的行为:“我看到您这么忙,还每天坚持锻炼,真自律。”或者:“您这么忙,还亲自在食堂排队打饭,真低调。”对方听了就会觉得很舒服,觉得你很懂他,而且你“看见”了他。

如果你夸孩子聪明,孩子就不敢再接受更难的挑战了,因为怕暴露出自己没有那么聪明。但如果你夸他:“你今天真认真,这个题这么难,但你能坚持专注半小时死磕,真了不起。”听到这样的赞美,孩子下一次遇到更难的题,他就愿意花时间做更多的尝试。

不过,在赞美别人之前,还是要稍微判断一下,这个行为是不是对方希望被看到的。

比如你们班的学霸明明昨晚熬夜刷题,但是就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会说:“昨天那部电影好无聊啊,看得我八点就睡了,都没来得及复习。”

这个时候你不要赶着跑上去说:“你明明很刻苦啊,我昨天晚上看到你的房间的灯一直亮着,亮到半夜。”这就是存心跟对方过不去。

打追光是第一步,后面这几句话是实施赞美的技术要领 ——“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2.2 轻轻地

什么叫“轻轻地”?

赞美的时候,不要给别人造成负担,关于赞美的表达在沟通中一定要简洁。

举个职场的例子,向同事表达赞美,最佳时机就是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带上一句:“张老师,您昨天会上的发言我收获特别大。”对方回应你一句:“谢谢,有用就好。”

这个交互就完成了,非常的简洁,不会造成对方的负担。如果拉着同事说一堆赞美的话,对方很尴尬,周边的人也会觉得很讨厌。

如果希望自己的赞美,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把上节课破冰里的技巧用起来,事后用邮件或者微信再来表达一下。或者参加完对方的活动,回来发个朋友圈夸一夸,对方看到一定很高兴,这也不会给人造成负担。

2.3 深深地

赞美的第二个动作要领是“深深地”。

深深地,不是你的话要多重或者多长,而是要表达:对方对我的影响,你的优秀、你的卓越深深地影响了我,这是一种高级别的赞美。

脱不花老师举了一个罗胖的例子,有一个人对罗胖说了这么一段话。

他说:“罗老师,有一次您发了个60秒语音,您可能自己都忘了,但是对我影响很大。听您讲完,我就把我们家里的沙发和电视都搬走了。现在我的客厅就是一个书房,我和孩子一人一个书桌,幸福感很高。”

这种赞美就是在向对方说,你的一句话,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对我的影响很大。

2.4 常常地

第三个动作要领是“常常地”,就是常常地表达赞美,把频率提高起来。

3、一定要赞美吗

如果对方我不是很喜欢,我还非要夸他吗?

其实赞美别人,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因为当我们不断地对外界打追光灯的时候,这个世界肯定会因此变得更亮了一点。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高兴,他们心情很好,对我当然是有好处的,我的生存环境会因此变得更友好了,这就叫“利他就是利己”。

比如,我请别人一起就餐,饭菜一般,服务也一般。

我可以这么说:“今天有机会咱们一起吃顿饭,真是好。我真是感觉到那句话,吃什么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吃。”我没说违心话,一样能完成一次赞美。而我的客朋友也因此高兴了一点点,当天心情很好。

当我们养成给别人打追光的习惯时,不管是任何人我们都可以发现他的优点。这样下去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不喜欢的人,我们跟谁都能合作。我们也会因此成为一个更成熟的人,而我们周边的人也会因此更喜欢和我们一起来合作。

4、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怎么赞美别人。学会了一个赞美的公式:赞美=打追光+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每个人毕生追求的都是被看见”,通过赞美,把别人的情绪点亮,表达对对方的肯定,这样对方会觉得自己被看见,从而形成良好的沟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习到了,赞美是尊重人性,是给别人一种正能量,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每一个举动形成一种善行,不仅仅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的内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读书笔记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书笔记

2022-7-17 11:07:37

读书笔记

《重塑幸福》读书笔记

2022-7-23 12:17:2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avatar" in /www/wwwroot/blog.xzbzq.com/wp-content/themes/b2Jitheme/jitheme_functions.php on line 397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name" in /www/wwwroot/blog.xzbzq.com/wp-content/themes/b2Jitheme/jitheme_functions.php on line 397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avatar" in /www/wwwroot/blog.xzbzq.com/wp-content/themes/b2Jitheme/jitheme_functions.php on line 397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name" in /www/wwwroot/blog.xzbzq.com/wp-content/themes/b2Jitheme/jitheme_functions.php on line 397
  • 纯七发布圈子单身三年现状
  • 纯七发布圈子单身三年现状
  • 对文章腾讯音乐人认证教程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