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一:“我想要”、“定目标”、“这一次”
1.1把注意力放在“想要”上
“想要”就是渴望,就是“想方设法”追求目标的动力来源,心理学上叫动机。
《福格行为模型》中指出,一个行为是否会发生,只和三个因素有关:动机,能力,和提示。而对于一件长期发生的行为(习惯)而言,动机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渴望,比如想要挣钱,那么你就要把赚钱这件事抬得很高,心向往之。你不能既想赚钱,又觉得赚钱这个志向不够远大、不太光彩,然后一举一动畏首畏尾,这是还没开始走路就先绊自己的脚。
1.2用“具体”目标来激发心力
追求目标的动力,就是心力。
而人们行动力不足在很大程度是源于对模糊性的畏惧情绪。
一旦问题被界定清晰,或者说模糊性被消除,50%的问题就已经被解决了。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认为清晰的困难是可被解决的,从而调动身体积极配合行动。
进一步的,当阶段性目标被完成时,大脑会受到一个正向激励,从而驱动下一步目标的制定,然后再行动,自此良性循环达成。
1.3仅设定当前这一次的目标
一次性制定全盘的目标计划其实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想要达到心无旁骛,最好还是逐个目标的依次制定,完成后再定下一个,正如马拉松运动员感言:“专注于眼前的每一步”才是坚持的秘诀。
心法二:围绕挑战“闻、思、修”,提问题要说“我需要”
2.1围绕挑战“闻、思、修”
“闻、思、修”是佛家禅语,“闻”是指学习研究,“思”是思考,“修”是用实践来检验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而围绕“挑战”来学习、思考、践行,就是说要主动做难事,啃硬骨头,因为进步没有办法在轻松愉快中获得。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闻”(学习)应该不拘一格,遇到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了,要学会百度搜索、翻查资料、询问ChatGPT,或者是请教老师、教练,总之以高效为首要原则。
所以,围绕挑战“闻、思、修”就是:抓住难题,找人问,自己想,抓紧做。
2.2用“具体”问题调动资源
同上文1.2的道理:问题越具体,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越清晰。
其次,就是要有“调动资源解决问题”的思维,不要搞“个人英雄主义”,觉得凡事一定要亲力亲为,要学会“拿来主义”,寻找现成的好工具、好方法,拿来就用。
2.3不说[难、不、没],多说[我需要]
不说[难、不、没]是指,我们要摒弃[这太难了、这我不会、我没办法]等等口头禅,而要用[我需要…]来替代。
语言是传达思想的工具,同时,语言也会反向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思维(态度)引发行为,导致最终我们如何说话就将如何做事。所以我们日常的所言、所想、所为,看似无足轻重,却都深刻地塑造着我们自身,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正如《穷爸爸和富爸爸》书中提到的:当遇到钱相关的难题时,穷爸爸(大学教授)总是会说“我可付不起”,而富爸爸(企业家)则会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这两句话,一句教你放弃,一句教你去想办法,导致两者人生轨迹天差地别。
心法三:用“固定”方法处理情绪和状态问题
情绪为什么需要被处理呢?很简单,因为情绪是成事的阻碍。
“三重大脑”理论认为,大脑可以根据功能被划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个脑区。
其中“理智脑”掌管我们的理性认识、逻辑思考、专注力等,他非常高级,但[力量弱小]。
而相对原始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则[非常强大],分别掌管我们的心跳、无意识呼吸、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以及愤怒,懊恼,悲伤等情绪。
这一强一弱决定了我们天生就是情绪动物,多愁善感,做的大部分决定都不经过(理性脑)思考,俗称跟着感觉走;同时还避难趋易,喜欢高热量食物等。这是遗传基因为了确保我们能在残酷大自然中生存下来所采取的策略,是一种保护,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中不再适用了。
并且问题在于,强大的“情绪(脑)”,不仅善于剥夺“理性脑”脆弱的专注力,还喜欢替代“理性脑”胡乱归因。
比如,失败之后,我们第一反应都是从人上找原因,把失败归因至自己,引起自我否定,归因至他人,又引起指责和矛盾,但事实没准是因为天气不好呢?
所以,当情绪来袭时,如果放任不管,其结果只有可能是:沉不下心(无法专注)+埋怨责怪(胡乱归因)。
3.1内因找收获,外因找问题
古人说“事在人为”,强调的是勤奋主动去“做”,而不是用“事”去责难“人”。
所以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学会,从内因上找收获,从外因上找问题。
说白了就是,从自身的角度看收获了什么,哪里成长了,再从具体事情的复盘中找不足,看还有哪里需要改进的。
3.2用“具体”表达摆脱干扰:[有情绪,说明我在遭遇挑战]
记住这个“具体”表达:“这不是任何人的错,有情绪,只是说明我在遭遇挑战。”
当有情绪时,要把这句话在心中反复默念。
然后回到心法二,遭遇挑战就“闻、思、修”,去解决问题,完成闭环。
总结:
心法一:“我想要”、“定目标”、“这一次”
1.1把注意力放在“想要”上
1.2用“具体”目标来激发心力
1.3仅设定当前这一次的目标
心法二:围绕挑战“闻、思、修”,提问题要说“我需要”
2.1围绕“挑战”[闻、思、修]
2.2用“具体”问题调动资源
2.3不说[难、不、没],多说[我需要]
心法三:用“固定”方法处理情绪
3.1内因找收获,外因找问题
3.2用“具体”表达摆脱干扰:[有情绪,说明我在遭遇挑战]
大道至简,深刻的道理往往简单,但看似简单的道理,只有放在行动中去践行体察,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
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愿大家能在行动中有所收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