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自己三个月能学会一种东西。然而,一旦写下这个目标,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实现不了它,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你实现不了目标?
这是认知科学研究中很有意思的现象。人类大脑特别喜欢脑补,一旦把“我要在三个月内学会××”这个目标写下来,你的大脑会认为这事情已经完成了。因为没有提出具体指令,你的大脑会把这些目标扔到“完成区域”。在未来的三个月内,大脑不会有任何行动。这是很不好的制定目标的习惯。
认知科学家格尔维茨(Peter Gollwitzer) 把“我要三个月内学会××”这样制定目标的习惯称为“目标意图”。与目标意图相反的是“执行意图”。用执行意图的方式制定目标的人采取的是“如果⋯⋯那么⋯⋯”句式,也就是说,把更具体的指令下达给大脑,例如,“如果每天晚上8点之前回到宿舍,我会立即打开笔记本,开始登录××网站、提交自己的作业⋯⋯”,这种制定目标的方式,与“目标意图”有何不同呢?
首先,它包括时间因素:晚上8点;其次,它包括地点因素:回到宿舍;最后,它包括具体可操作的事情:提交作业。
这样一来,你在一周前给大脑布置了这样任务,然后尽管因为忙,暂时把此事抛在脑后,但是大脑喜欢脑补,到了接下来一周,每天晚上8点的时候,你的潜意识就会自动进行脑补:现在快到8点了,我已经在宿舍,这个时候我要干什么 —— 做作业。
认知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改变目标制定的方式,学习效率能提高3倍以上。
为什么要做帮忙挠痒痒的猴子?
提高学习效率,除了要用执行意图推动计划,你还需要做个“挠痒痒的猴子”。什么叫挠痒痒的猴子?作为个体的猴子,相互挠痒痒,慢慢地从孤独个体变成猴群。人是喜欢挠痒痒的猴子,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规律。
按照英国进化心理学家邓巴的研究,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到近代,每个人的社交网络始终由一系列层层包含的圈子构成,每个层次都比与它相邻的内部层次大3倍。社会脑足够发达,才能让人类拥有更复杂的社交网络。
只有人类拥有高阶意向能力,能推理某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完成更复杂的猜测;只有人类才能发明并使用语言,创造辉煌的艺术。信息倍增,带来的是什么?它深深影响了人类的社会认知能力。此时,人类第一次开始尝试管理第七个层级及以上的社交网络圈子,其社交网络开始变为:5-15-50-150-500-1500-4500。
500人也是不少社交达人的好友数量上限。意向层次的层级跃迁,意味着人类能与更多人共享心智模型。绝大多数动物生下来,能够借助身体触摸,与五位左右的同胞家属等达成连接;借助于肢体语言,可以与15位左右的同族达成连接;一旦需要与50人连接,就不得不借助于口头语言;到了150人、500人,不得不借助符号语言。正是语言的诞生,让人类通过故事,相互连接在一起,从此,有了部落、村庄与城市。
猴子帮忙挠痒痒的行为始终存在。语言诞生后,它逐步过渡为八卦。八卦使人类社会形成社区,从此,语言又演化成更易传播的故事,帮助更多小部落连接在一起。
人类社会这样的演化进程同样深深影响了我们的学习过程。人类最早的学习是狩猎,这种学习形式是学徒制,八卦与故事就是知识。这种以学徒制为代表的学习方式,在人类步入工业时代之后逐渐没落。
今天,在技术生发的第二次教育革命中,我们却需要重新回到学徒制,所谓认知学徒制。
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你可以“借助社会结构让自己被动进步”。怎样更好地成为认知学徒?在一门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相结合的课程中,学得最好的往往是那些在线下活动中表现更积极的学员。你要不断提问,不断跟同学互动。在线上的时候,听老师讲课,有很多东西听不懂,但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老师给你打了个比喻,或者同学给你展示了一下,可能一下便懂了,这样一来,学习效率会很高。
我们一般都知道,教别人怎样学习,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认知科学家最新研究则发现,即使你只是在头脑中想象如何教别人,这时候你的学习效率也是自己学习效率的两三倍甚至更高。
综上,你需要用执行意图而非目标意图;成为一名认知学徒,踊跃提问,尝试解答自己或别人的问题,教别人学习,也在头脑中教曾经的自己学习,主动做那只帮忙挠痒痒的猴子,让热烈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帮助自己。■
学到了谢谢?